主讲人:日本东洋大学伊吹敦 教授
时间:2017年3月21日 19:00-21:00
地点: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五楼会议室
内容简介:
胡适最早利用敦煌文书对初期禅宗史进行了研究,其功绩至今仍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。在研究方法上,人们常把胡适与铃木大拙进行对比,即胡适的研究是“客观的”、“学术的”,而铃木大拙则是“体验的”。但胡适所用的“哲学方法”只限于他留美期间所师事的杜威的哲学,而关于佛教和禅宗则缺乏基本的理解。关于研究对象,合己意者则扬之,不合己意者则贬之,难言“客观性”和“学术性”。胡适对杜威的理解也很浅薄,对杜威思考宗教问题时的精神葛藤也缺乏理解。虽然人们很少关注胡适禅宗研究的问题点,但作为现代佛教史上一大公案,仍需要我们对此进行“客观的”“学术的”的研究。
作者简介:
伊吹敦,1959年生,爱知县人,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博士毕业。现任东洋大学文学部教授,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禅宗,著作有《禅的历史》(2001年)、《中国禅宗史》(译著,1997年)等。
宗教社会科学 |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| 爱智论坛 |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|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|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|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|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| 般若文海佛教网 | 中国佛教信息网 | 哲学互动网 | 道教文化 | 孔子2000 | 哲学院 | 哲学在线